close

   

 

       隨著抗日戰爭和平,國共又爆發內戰,從1945年到1950年代中期,香港的人口由50萬人激增至220萬人,為各行各業加添了不少人材; 其中包括大量南北門派的名師,各自將本門的功夫在這小島上發揚光大。  加上社會動盪、 物質匱乏、 治安欠佳、 娛樂消費活動也不多; 除了粵劇、國/粵語電影、 電台節目,一般年輕人也都喜歡習武,令武術氣氛頓時變得濃厚起來。 在這段期間到港的,還有一位以武藝起家的京劇花旦,被稱為「武旦王」的于素秋。  在1949年底到港,安定下來便開始演出京劇,不久隨即爆紅。  當時的娛樂圈並沒有真正懂武功的女主角,看到于素秋 - 于姐姐矯健的身手、 精湛的演技、 加上漂亮的面孔,觀眾的心又怎麼會不被她征服?!  製片商都視她如潛力無窮的無上瑰寶,紛紛邀請她拍電影,縱使她的廣東話沒說得怎樣,需要特別請來配音員,片商也在所不計。  一連串以「女俠」為主題的電影大受歡迎,漸漸「于素秋」和「女俠」之間,多了這個 = 符號。 儘管在電影中,于姐姐把自幼千錘百練得來的一身武藝,發揮得淋漓盡致; 平時的她除非是遇上了特殊情況,否則從不以武炫人。  有雜誌把她形容為: 「不拍戲的時候,一切就像個普通嬌娃; 婀娜多姿、 柔情似水 」。  所以,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在鏡頭以外柔情似水的普通嬌娃,怎會一而再的在銀幕下跟人拳來腳往、 甚至手執真刀真槍的火拼起來?! 在觀眾心目中身穿古裝、 手執長劍的女俠,又怎會演變成真正的女俠呢?  在我們找出箇中原因之前,想請各位先看看以下的六張圖片! 

各位素秋迷或粵語片迷可挑戰一下自己是否能猜出這些電影名字?  反正答案都在末段。  列出這些圖片的真正目的; 是想大家看看圖片,除了都是粵語動作片之外,還有甚麼共通點? 若看出來,文章的內容大概巳猜到一半了。

 

   想明白事情的發展,或者先來了解一下當時武術界在港的情况:  到港的門派眾多,包括洪拳、 詠春、 蔡李佛、 形意、 八極、 太極、 螳螂、 大聖擘掛、 (排名不分先後)。。。等等,人材濟會,熱閙不已!  發展到1960年代中期,傳授中國功夫的館社多達四百一十八間,習武達一萬二千多人(更有說達九萬多人),武術之盛行,由此可見一班!   原來,武館之間講手切磋,「試拳」或廣東人所謂的「踢館」,一向是行內不成文的規矩; 「踢館」即其他武館的人到你的武館要求比試、 砌磋敎量。  其實,「踢館」並非香港獨有的本土文化; 根據記載,早在清末民初,武林高手立林的時期便巳盛行。  一位着名的香港武術師傅記憶: 曾經有段時間,每晚也有人到他的武館「踢館」,有時一晚更來數次之多!  由於當年這一行入息不多,被打敗的話,徒弟定會四散、 「飯碗」不保; 所以當師傅的定必重鎚出擊、 以快打慢、 先發制人!

 

     說了半天,看似在兩個世界,各自各精彩的武術界跟在娛樂圈的于姐姐,有點牛馬風不相及,又怎麼會扯上關係?  原來,一方面,當時到處武館立林,年青一輩大多也懂幾套拳術功夫。  他們被這位來自北方、 不但漂亮又會演戲、 而且刀槍劍㦸、 揮拳踢腳、 無一不精的于姐姐吸引着,爭相觀看她的電影。  漸漸地,這位「女俠」在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,成為家傳户曉的名字!  另一方面,也有一些在武館習武的年輕人,眼見這個外省小女子,連粵語也未能說得流利,卻大拍粵語片,簡直就是廣東人說的「撈過界」(超越了自己做生意賺錢的界限、 搶了別人的「飯碗」)!  心裏十分不服氣之餘; 很想找她比試較量,更希望藉此把她差辱一番,發洩一下心中的悶氣!  就是這樣,即使沒有開設武館的于姐姐,便成為了被「踢館」的對象。  終於,有一間武館寫下戰書,特邀于姐姐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見面,好讓館主、 敎頭們親領一眾弟子來跟她砌磋武藝。  深黯世情的父親于占元太明白「多一事,不如少一事」,更明白「猛虎不及地頭蟲」的道理,逐找來廣東武術界的長老出面調解; 謙卑的說女兒表演的純粹是花拳繡腿,又豈能跟武術界的高手較量? 更請他們多多包函!

     當大家以為整件事情都巳經畫上了句號,武館裏卻有一些男女弟子仍然深深不忿、未有接受館主的勸導,共有五男二女,竟私下結集在于姐姐的家附近,暗中伺機行動! 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, 于媽媽于蘇紅艷陪着于姐姐出門到片塲,剛準備叫車之際,突然有兩個年輕男子走近,先是出言輕薄調氣、 繼而出手以粗魯的動作來挑釁。  于姐姐忍無可忍,在保護媽媽及自己的情况之下,唯有擺出功架,雙方交起手來!  由兩人的招式看出,他們並非一般無聊生事的流氓,而是「專誠」來找麻煩的武術界人士,于姐姐便更加小心應付。  拳腳交加之際,于姐姐看清對方的弱點破綻,以閃電般的速度一拳揮出,其中一個男子還未來得及反應; 「砰」的一聲被擊中要害、 仰天便倒,一時之間也無法爬起來!  兩個女生見狀,立即上前相助; 形成四對一的陣營。  于姐姐二話不說,一個箭步上前、 運起內勁、 快而準的送她倆幾個擘胸硬掌,「啪、 啪、 啪」、 當中一個吐着血後退。  另外三個男生大駭!  大概在想怎樣四對一竟然絲毫未佔上風?!  甫定神來,隨即加入戰圈,把這個北方女子重重圍着。  在電影中,于姐姐經常像以上的六張圖片一樣; 每次打架都是以一敵眾,可沒想到今天竟真的來了個七對一的強勢,把自己重重圍困起來!  這個時候,也許套用金庸小說的一句對白最貼切不過: 「七個傢伙打我一個,每個都是一流高手,我本領再高,也不能將這七大高手一古腦兒殺個精光啊!」 , 鬥得香汗淋漓的于姐姐,疲於奔命,漸漸有招架乏術之感。

     不懂武功,卻機警非常的于媽媽,眼見女兒身陷苦戰,便急奔回家找來于占元助陣!  寶刀未老的于爸爸和女兒「雙劍合碧」; 各使出祖傳武功,不消十分鐘,七名來找碴的男女被打得臉青口腫、 人仰馬翻、 抱着頭踉蹌而跑!  香港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地方, 不少隣居、 途人目擊了這一幕惡鬥,均對于氏父女的身手讚口不絕; 更確認了這位「女俠」、 北派「武旦王」在銀幕上所耍的絕非花拳繡腿,而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。  自此,香港的武術界對于姐姐也刮目相看!

另一件事情發生於1951年: 在人口持續增加、 資源缺乏的香港,很多人沒法找到工作,有少數膽大妄為的年輕人淪為罕匪盗賊,專門打劫銀行、 豪宅或富商。  在一個快到農歷新年的除夕深夜,于姐姐和父親剛從片塲回家,忽然聽到隔隣有人高聲呼救; 原來正遭賊匪光顧!  于姐姐並沒有因為自己貴為明星而覺得應該「身嬌玉貴」的來個「各家自掃門前雪」,相反地,她和父親體內的俠義因子立即啟動反應、 連自身的安危也沒有考慮過,兩人便巳各執一刀,趕往相救!

 

     誰也沒想到,在銀幕上的「女俠」竟會跳進現實裏,和她的父親一起衝入案發現塲,真正當起鋤強扶弱、 除暴安良的俠士來?!  他倆隨即與這四、 五名年輕壯健的罕匪展開激戰; 剎那間兵刃交作、 刀光劍影往返於花園中、 廳屋裏(這令我想起在《黃鶯》系列中常看到大屋內打鬥的塲面)。  一方是武藝高強的于氏父女、 一方是兇狠無比的亡命之徒; 彼此奮力酣鬥,一時間雙方也殺得難分難解,連串險象環生的畫面,比電影讓人看得更要驚心動魄!  終於,事實證明于氏父女多年苦練的武功並非浪得虛名; 在若干回合之後,幾乎每個賊匪也都掛彩,負傷而逃、 狼狽不堪,而隣居也沒有遭到甚麼財物損失。  這件事情經過隣居的傳述和新聞媒體的報導,于姐姐的「現代女俠」之名,不脛而走。

 

      對筆者來說,有關于姐姐的報導都是那麼新奇有趣,縱使都是發生在多年之前的事情。 「現代俠女」的新聞,不知當年傳媒的報導有多廣泛,好奇的是那些賊匪逃走後,回想之前跟自己拼命的竟然是于素秋和她的父親,會有怎麼樣的感想?  至於圍攻的事件,相信傳媒是沒有報導吧?!  那確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但凡事總有兩面; 筆者在想,若這事沒有發生的話,于姐姐的武藝會否一直被誤以為只能用於舞台上、 不值一提的花拳繡腿?  至於在于姐姐口中的父親,從少便特別疼愛自己; 父親亦常常帶着自己回到他上班的地方。  到于姐姐長大參予表演,父親也跟她很談得來,特別是在創作和研究武打的情節上(這可算是大家有共同興趣和工作目標?) 。  筆者從不同的資料中,都可以找到于姐姐跟雙親關係很親密的報導,他們也曾一起遇過不平凡的經歷,但像本文如此戲劇化的,則是首次看到。  在一個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口述訪問中,于姐姐在回答有關自己的問題時,不經意的把話題轉到父親身上,談了很多有關他的事情,可看出于占元在她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!  除了是父親,于占元更是她的師傅; 這位平時十分和藹的父親,在訓練時卻變得非常嚴厲,加上初學藝的期間,無論手、腳,沒有一處沒受過傷,筋骨痠痛、 疲累,對于姐姐來說,全都不是好受的滋味。  拳腳功夫之外,還有兵器的訓練; 如槍、 單刀、雙刀、 單劍、 雙劍、 和混合套子的使用,皆無一不精; 這全都是于姐姐從少刻苦堅毅,努力得來的成果。  這一身由父親嫡傳的絕學,從舞台帶到銀幕上,再從銀幕帶到現實中,除了令「于素秋」這個名字家傳户曉之外,更使她能做到護己護人、 在生活中成為真正俠骨柔腸的「一代俠女」! 

    

後記:  本來已經沒有甚麼文采的我,寫到武打塲面時,更詞窮得要命!  靈機一觸,武俠小說不就可以用來參考一下嗎?  於是跑到朋友家,在他的一整個排滿武俠小說的書架上,隨手挑了兩部。 回家細看,恰恰找到那句被七人圍攻的對白,世事有時就這麼巧合!  另外,開寫這博客時,已知道這是一件很具挑戰的事情,唯有抱著决心來盡力而為。  很幸運地,遇到了許多親戚友人的幫忙,令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可以順利完成!  這次很感謝我的一位長輩,找來了這篇「現代俠女」的資料、 吳貴龍和連民安先生早前送贈的一張以為是會跟我擦身而過的照片、 還有Ken Ng 先生; 我請他幫忙提供一篇訪問,他竟然多送我兩篇有關的文章,使我有更充足的資料來作準備。 Ken Ng先生的真誠與熱心,真的令我感動不己!  當然,不會忘記提供了「醬油和芥末」的ML兄(不明白的朋友請看《素秋影友會》),花了很多精神、 時間來處理相片。  在此我衷心感謝你們每一位的支持!  文章寫得不好,希望大家別見笑!  于姐姐如果你也有看的話,希望你喜歡!  空氣清新、 陽光普照的三藩市定是令人心懭神怡,祝你愉快地渡過每一天!

 

資料來源

維基百科: 1950年代香港

大學線: 第三十一期《蛻變中的武館文化》- 陳豪賢/李展鑾

止戈為武: 中華武術在香江 - 麥敬生

徐浩𡶶武道館 - 徐浩峰

武備誌: 《一部武館史,半部香港史》 - 武備誌編輯團隊

金庸作品集: 《天龍八部》(一) - 金庸

香港電影資料館: 《通訊》雜誌 - (2009年 于素秋之歷史口述訪問)

銀燈日報: 1962年夏歷 《于素秋 - 談學武辛酸》(網上來源)

娛樂畫報: 十一週年紀念雜誌

明星趣劇: 《于素秋的氣功了得》(年份不詳)

娛樂畫報: 第三十二期

中外雜誌: 第四十四卷 第五期

Flickr 相簿:  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143255868@N02/

相片來源

六部電影圖片:

圖一: 公寓謀殺案

圖二: 鐘無艷掛帥征西

圖三: 巧破鑽石黨

圖四: 不斬樓蘭誓不還

圖五: 荒江三女俠

圖六: 浴室飛屍

娛樂畫報 No. 32

八牡丹畫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mg7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